在空無所起的世間,寂靜如虛空的無相之境,如來寂然不動地坐著,同時,以第一義諦,
方便示現於十方世界種種應化事相。已入圓滿究竟的如來,所做的一切利益眾生之事,
均是依據法性而起。如果有人希望能夠得到如來的清淨圓滿智慧,應該遠離一切虛妄分別,
明瞭有相與無相是互通達而相平等的,即可迅速地成為人天大導師--佛。

此經一開頭,即為讀者們建立了親近佛法所需的,正確而基礎的認知。

因為,接下來《華嚴》此經要展現的,將是無遠弗屆、無邊無量、不可思議的法界事相。在輪迴中久經業習雜染的眾生們,常常對各種事物的名相、形態、內容、法式等等,依各自妄見而
分辨好壞、美醜、善惡、高低、上下等等,陷入無止境的自他爭辯與爭吵中。如果在煩惱障蔽間,
能一念息心息見,將能即時開啟自己接觸佛心的契機之門。法不如法,談之無益;緣起性空,了不可得。

在菩薩修行的階段中,分為十地(十階),進入第九地 善慧地者,能夠知道何人何時能度,
何人則不能度,以善巧方便對應,隨順眾生願行。

眾生適合切入的法理,或許不同,但隨順眾生心相,引領其入實相之門,則是菩薩共願。

第十地 法雲地,指菩薩承佛威神,可以安住、接受、攝取和執持無量無邊的智識、諸佛密藏,
和眾生心性,猶如大海能容納一切時一切處的法雨,不為所動,隨順無礙,演說法音。

試想,當我們能如實了知宇宙間一切如微塵數的佛、菩薩、天人、惡道等一切眾生的所有往來
心行以及所趨,每個瞬間念頭都能覺察於心,那麼,我們的心性是何等的無邊無際呢。想必是
任何電腦資料庫所不能容的,自然的大法器吧!

唯有不起分別心,深契實相法門者,才能在看似紛亂無念的各種訊息間,安處自在。

略說了菩薩的境界後,那麼,佛的境界又是如何呢?

「一切世間的境界,就是如來的境界。」
一切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的境界,一切佛國土的境界,一切諸法、一切眾生的境界,
真如沒有差別的境界,法界沒有障礙的境界,實際沒有邊際的境界,虛空無有分量的境界,
沒有境界的境界,所有這些,就是如來的境界。
「心的境界,就是如來的境界。」

心,無有繫縛,無有解脫,僅有生起思考、分別事物的作用,因此產生無量無邊的境界現前。

諸佛如來,本性寂滅,沒有任何分別心,故能隨順眾生心行廣為示現於世,遊行於各個法界,
饒益一切眾生,無有休息之日。不作「我從哪裡來,到何處去」的想法,不生起不正確的思惟
分別,故能使眾生斷滅一切妄想和不正確的言論。

緣起性空,生死如幻。當紛紛擾擾的前世今生業緣現前時,不受障蔽,不受解脫,不生邪念,
不生樂心,如實觀照所有境界中實無一自我在輪轉,唯有因緣假合諸相,即是契悟如來心行。

如來大願,以如來智實際攝受、執取眾生,使其安住於正道中。了知一切法皆無自性,就能得一切智,使大悲心相續不斷,救度眾生。

所謂法性、無自性、同一體性,是什麼呢?
就是無形相之性,無窮盡之性,無生起之性,無消滅之性,無人我主宰之性,無非人我主宰之性,
無眾生之性,無非眾生之性,無菩提之性,無法界之性,無虛空之性,甚至也沒有成正覺之性。
即為「諸法無我」的究竟義,了知一切法皆無自性。譬如虛空,一切世界的生成與破壞,都無增無減。
因為虛空本就是無生的。諸佛菩提也是如此,無增無減。

如果一切眾生,於一念中都成就正覺,與沒有成就正覺,從本性來說,並沒有任何不同。
因為菩提無形相,無增無減,平等不二。一切諸佛從來不離此心而成正覺。

佛之所以出興於世,猶如一切法均依眾緣和合而生,實無自性,佛之涅槃,猶如一切法均依眾緣離散而滅,實無自性。所有眾生之生滅現象,悉皆如是。

先如實了知與放下自我的執著,然後,才能真實不虛的瞭解一切法語、諸行、事相之真實義,以大悲覺智,離一切障害,依正法而行方世間,善修有為法,隨順無為法。

《華嚴》此經,是為趣向大乘的菩薩們特別宣說,並不是為了一般大眾而宣說。能夠聽聞此經,並且能夠信仰、理解、隨順悟入者,是能安住一切智境界,遠離一切世間諸法,圓滿本具法性的人。這樣的人,對於佛能自由自在,心無疑惑,住於無師獨悟之法,深入如來的無礙境界。

而在如今的婆娑世間,正值各種前世今生、靈魂轉世、因果業報等言論充斥的時刻,因為如此,
許多人生起了無邊的煩惱,尋法、疑法、求師、靈修等各種方式,讓人陷入對自我與世界的迷思中。

宇宙中有一個神、造物主嗎?有絕對的真理嗎?我消融自我與神合一就是最高境界嗎?
看似滿足身心靈提升進化的各種方式,往往是自陷輪迴的極端陷阱,循環於天、人、神、魔、辟支佛的領域中,無法真正了悟「真實」的全貌。

虛空非為虛無。無我並非真我。

最微細的分別心,牽動著輪迴的粒子,看不清心性的真相,最是無端。

解說了菩薩與如來行願的法要後,接下來,經中開始一一展現所謂「一真法界.無窮無盡」的實相。

這段的主角,是一位跟你我一樣的眾生。不一樣的是,他以自己的所有,精進的修行,發願救護眾生。
他並沒有神通,能夠變化自在遊行各界;他也沒有天眼,能夠看見十方淨土所有殊勝風景;他有的,只是用心發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,並以自己的雙手雙腳,安居樂業,安家安土,正行佈施,並且一步一腳印的,踏遍各地,尋訪世間的善知識,謙虛求教,將所聽聞的正法如實分享。
所以,在他的這一生之內,即能以智慧深入瞭解一切法,圓滿一切願行。

發菩提心者,猶如在生死海中,得到了一切智的菩提心藥,無畏的安住於世間。使貪火不燒,瞋毒不中,惑刀不傷,生死之流不漂,諸覺觀煙不能薰害。永離生死顛倒的橫難,卻仍住於生死流轉中,照見法界空如,佛智日月,顯現真實之境。

菩提心,是我們本來面目。並非外求之物,也不用跟任何神靈相合才能得來。因為本來如是,不即不離。

願意承認、並發心重新看見與接受自己的本然,這是為了讓世間的苦難不再重複,為了讓眾生和自己的心不再困頓,只有清淨自己的眼睛,以實相看見實相,回到無分別之心地。這樣的心願,不是再造世間,也不是進化物質,更不是去改變別人,而是從真正的根本,覺醒。一念覺,娑婆即是菩薩淨土;一念迷,天堂則為地獄心火。

只有深心清淨的彼此,安住自然真如中的我們,才能真正造就與落實,平實而真實的,我們的世界。

《華嚴》不在他處,此處即是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